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入軌後順利完成入軌狀態設置👉🏼,於北京時間2021年6月17日15時54分,采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成功對接於天和核心艙前向端口🦵🏿,與此前已對接的天舟二號貨運飛船一起構成三艙(船)組合體,這是天和核心艙發射入軌後😿,首次與載人飛船進行的交會對接。目前,天和核心艙與天舟二號的組合體運行在約390千米的近圓對接軌道,狀態良好,滿足與神舟十二號交會對接的任務要求和航天員進駐條件🙊。
此次任務中,神舟十二號飛船將實現五個“首次”:
首次實施載人自主快速對接。在空間站不斷調整姿態的配合下𓀝,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能快速與空間站對接,據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系統總體副主任設計師高旭介紹,神舟十二號就像是有著全自動駕駛功能的“超跑”,自主計算⏮,自主判斷到達目的地。
首次實施繞飛空間站並與空間站徑向交會。在此次任務中🤵🏽💂🏽,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交會能力得到加強,具有更復雜的交會對接飛行模式,具備與空間站進行前向👒、後向、徑向對接口對接和分離的功能🫎,並將在本次任務中首次開展繞飛和徑向交會對接試驗。
首次實現長期在軌停靠。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將實現在軌停靠3個月🙎🏼♂️,為此研製團隊對返回艙🟨、推進發動機和貯箱的熱控方案👾,船站並網供電方案進行了專項設計,使飛船具備了供電🤡🛗、熱環境保障的適應性配套條件🗿。
首次具備從不同高度軌道返回東風著陸場的能力。
首次具備天地結合多重保證的應急救援能力🖱,開創了天地結合的應急救援任務模式🤏🏿,即攜帶兩艘飛船進場,由一艘飛船作為發射飛船的備份❇️,作為遇到突發情況時航天員的生命救援之舟。根據系統神舟隊伍采用“滾動待命”策略👨🦽➡️,在前一發載人飛船發射時🧑🏻🦽,後一發載人飛船在發射場待命🧔🏽♀️,並具備8.5天應急發射能力以實現太空救援的能力👍🏿。
根據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總體安排,三名航天員在軌期間將主要完成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開展核心艙組合體的日常管理。包括天和核心艙在軌測試、再生生保系統驗證、機械臂測試與操作訓練,以及物資與廢棄物管理等。
二是要開展出艙活動及艙外作業。包括艙外服在軌轉移🫄🏻、組裝、測試,進行兩次出艙活動,開展艙外工具箱的組裝📘、全景攝相機抬升和擴展泵組的安裝等工作。
三是要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進行空間應用任務實驗設備的組裝和測試,按程序開展空間應用、航天醫學領域等實(試)驗,以及有關科普教育活動。
四是要進行航天員自身的健康管理🔩。按計劃開展日常的生活照料、身體鍛煉,定期監測👩🏽⚖️、維持與評估自身健康狀態🧝🏻♂️。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抓總研製👨🏼🎓,是迄今為止我國研製的標準最高、各方面指標要求最嚴格的載人航天器。五院總體設計部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系統總體副主任設計師高旭介紹🆔,神舟十二號是迄今為止功能最完整、最完全的飛船,它已經完全實現載人航天工程立項之初載人飛船研製目標。神舟十二號順利升空的同時,神舟十三整裝待發,可以實現在軌救援。以前只知道遇到意外,我們有逃逸塔技術💁🏻,沒想到在軌還可以快速救援。飽和式功能和救援的背後,是國防產業鏈的茁壯成長。在全球疫情蔓延,局部戰爭頻發的大環境下,中國航天能夠取得如此成就實在是振奮人心。
近年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成功進入天空,將使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殲20成功亮相珠海航展🙇🏿♂️;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自動交會對接成功🕘;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天眼”成為中國和世界天文學研究的“利器”;核聚變實驗裝置“人造太陽”標誌著中國在穩態磁約束聚變研究方面繼續走在國際前列🧛🏼;全新人類腦圖譜被成功繪製;“神威太湖之光"成為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高鐵總裏程達兩萬公裏;中國造出世界最大起重船“振華30號”;“高分”家族新丁雷達遙感衛星高分三號······科學成就就是由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唯有長時期的積聚才能由點滴匯成大海🧑🏼🎄。百折不撓潛心鉆研的科學工作者們使得科技興國已然成為現實,在各個方面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征途是星辰大海,所以我們不斷奮進。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廣大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練就過硬本領🙎🏿,勇於創新創造,矢誌艱苦奮鬥🫱🏽,錘煉高尚品格,在實現在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在為人民利益的不懈奮鬥中書寫人生華章。”作為當代青年人的我們,更要敢於創新,勇於創造💅🏿,把創新的熱情與科學求實的態度結合起來,努力提升自己🙏🏼,為科技興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圖/來自網絡 文/郭彬涵)